晶报评传统通识教育进学校可平静待之
晶报评:传统通识教育进学校可平静待之
媒体报道,国内第一套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将于今年出版,四册分别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需要把握的一个度,是传统通识教育可以在中小学展开,但不可径直确定为学校教育的精神指针、中小学生的价值指南。
刘洪波
媒体报道,国内第一套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将于今年出版,四册分别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至此,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标准化传统文化教材的研发已经完成。
根据惯常的情况,这一教材体系的完成,会引起一波舆论的质疑。但老实说,舆论质疑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今天,舆论有习惯性质疑的倾向,多种声音之中,习惯性质疑也算一种。这种状况人们应当习惯,甚至早已习惯。
某种程度上,舆论确实是一种权力。虽说已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但“公共麦克风”仍然是有人执掌的。何种声音被放出,守门人仍在起作用。舆论力说到底也就是守门人之力,有时舆论不过是守门人认可的看法的代称。
与习惯性质疑相比,更重要的是社会如何看待、是否接受传统文化在学校的登场。我没有总体性的材料,只看到一些现象。收费的读经班、女学班,已成为一种补习产业。《弟子规》之类的背诵,在民间涌动。禅师禅茶,在都市、在山林,都大有人往访。仁波切们与中产阶级的白领们过往甚勤。还有汉服、成人礼和给长辈洗脚的活动在推行……如此等等,五光杂色,良莠齐集,还真令人有一种“国学复兴”的印象。
一个国家在急剧现代化的过程中,相继会有传统的反弹,这应该是正常的事情。而且激进现代化的力量强,则激烈护卫传统的反弹也大。现代与传统之间,时尚与经典之间,变与不变之间,新与旧之间,相互冲激,作用与反作用一体,终究形成社会的合力,推拉前行。只有一种力,就无所谓平衡,社会未必就好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