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车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教练车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数百万元枣树科研基地仅补偿十万莫让三农功臣再流泪-【新闻】胶南

发布时间:2021-04-20 13:23:34 阅读: 来源:教练车厂家

数百万元枣树科研基地仅补偿十万莫让“三农”功臣再流泪!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12月22日电(孙孝运)只有初中文化,但志存高远的高陵农民郇树峰,紧抓改革开放时代机遇,与时俱进,砥砺前行,以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坚忍不拔的创业毅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一举拿下“大枣一年两熟”国家发明专利,打破了——“枣树需冷论”的千年神话,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农技师,获得“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杰出贡献”奖、西部大开发“百佳开拓者”等一系列殊荣,然而,正当这位“中国大枣一年两熟之父”信心百倍地扩大育苗、加紧推广之际,他的枣树研究所试验基地因所在村庄土地储备面临搬迁,而基地的科研试验大棚却以普通果树的标准进行补偿,与其实际价值相差数十倍,这让郇树峰百感交集:几十年来,他呕心沥血的科技攻关,殚精竭力的发明成果,竟遭此漠视、冷遇,不禁悲从中来,老泪纵横……

从“菜篮子”转战“枣研所”

在西安市高陵区,打听郇树峰,很多乡党一脸的敬佩,都夸他是个大能人。“树峰80年代搞蔬菜种子就成了气候,后来搞枣树研究,也干出了大名堂,不过这几年他受了大损失……”一名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头,不再吭声了。

高陵区泾渭枣树研究所的牌子就靠在墙上,显得没精打采,尽管有心理准备,但见到郇树峰所长时,他的白发,还有他的憔悴和沧桑还是让人很难将他和赫赫有名的所长联系在一起。为了缓和他的愁苦,暂时回避他眼下的窘境,笔者有意聊起过去他意气风发的创业岁月,浏览二十多年大量的媒体报道,一个开拓型、实干型,心里有乡党的专家风范自然显露出来。

1966年中学毕业因文革动乱回乡务农,不甘平庸的郇树峰偷闲借阅资料,到处求教,积极学习农业先进科技知识。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他感到无比欢欣鼓舞,在人们惊异的眼神中,和本村老贫协以1700元承包了队上的6亩菜地。他一改传统蔬菜种植技术、品种和只供本队社员吃菜的旧模式,大胆引进优良品种,采用西安郊区早熟温室培育大苗栽培技术,使蔬菜提早上市抢占空挡。这一举措产生了轰动效应,周围的菜贩子闻风而来,周边临县慕名参观学习技朮求购良种者络绎不绝,同时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引起部分好事者的眼红诋毁,但邪不压正,富民政策是阻挡不了的。1980年他花了一千多元在队上第一家盖起了三间大瓦房。

1982年,审时度势的他成立了蔬菜良种繁育场,组织群众生产蔬菜种子。特别是在全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他采取繁育场加农户的办法使良种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示范户”,不仅带动了当地乡镇县的菜农致富,还辐射到了周至、户县、耀县、旬邑、临潼等周边县区。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许多菜农成为育苗、育种、“专业户”“科技示范户”。1983-1985年,他以“专业户”代表身份参加县上组织的三级干部会,受到表彰、奖励,还参加了该县有史以来声势浩大的“致富生财”游行队伍。此后,他先后承担了西安、宝鸡、省农科院、西北农大、天津、广东等国家科研院所及种子公司的蔬菜良种生产任务。1986年,他承接了“七五”攻关项目“秦菜2号杂交甘兰” 制种生产任务。由于他组织乡邻及方圆百里的乡党们为”菜篮子”工程繁育各类蔬菜良种数百万公斤,贡献突出,被银川、兰州等地聘为蔬菜专业技术顾问。1989年,在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中,他被西安市科协评为该县唯一的农技师。1990年,郇树峰迎来蔬菜种子最辉煌的一年,生产场地辐射到周边地区六个县,面积达到千亩以上,种子总产100多吨,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区,销售收入几十万元。面对佳绩,他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异常清醒地认识到物极必反,蔬菜及种子生产将逐渐从鼎盛步入平稳衰退期,迎着我国“入关”步伐的逼近,受一贯视民族利益为已任的责任心的驱使,他转行从亊中华独有树种枣树的研究。于是他又一次在众人诧异的眼神中,急流勇退从“菜篮子”转战“枣研所”,即从事中国独有树种——枣树的研究。

从1993年起,郇树峰就开始着手枣树的引种选种工作。 1995年他关闭了蔬菜研究所,一心扑在枣树研究上。同年耗资10多万元,购买占地6亩的崇皇收购站,作为高陵县泾渭枣树研究所的研究示范基地。1996年,他创办了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民办科研——高陵县泾渭枣树研究所。

“1996年立所,全国最小,所无经费,人无工资。头儿土刨子,一帮泥腿子,两腿泥巴,浑身是汗,满面枣花。凭创新立所,靠技术吃饭。”这是该研究所形象而凝练的表述。

立足高陵迈向全国

别看郇树峰不是科班出身,他愣是凭着一股钻劲,一种拼搏,获得了让洋专家、大教授、名研究员刮目相看的成果,也甭他创办的是个小小的民营研究所,泾渭枣研所全国最小,可谓中国市场经济的“民研第一所”。但却是市场目标最明确的研究所——研究超前栽培;延后栽培;探究“免需冷”品种超前、延后一年两熟两头反季栽培;探寻并发现了一年两熟天然温室的“新大陆”;还在继续探索任意成熟、四季成熟,这些均属于枣业界国内外无人敢涉及的前沿课题。

在家里办研究所,郇树峰所长将全部心血倾注在枣树研究上。为了系统研究我国枣业的历史、现状与前景,他花费数十万元,十多年无数次的北上陕(北)、甘、宁、青、京、津、晋、冀、鲁、豫、新疆、辽宁,南下云、贵、川、鄂、湘、江浙、两广数十省市,行程10多万里,调研了我国各大枣区700多个品种的分布区域,地毯式的搜集收购民间珍稀特色品种及盆栽、园林观赏品种168个,创建了西北地区******极其珍贵的种质资源圃。先后建立研究示范基地30余亩,育苗基地50亩,保鲜试验库、商品冷库2座,钢骨架温室11座。

九十年代,面对当时梨枣炒破天大环境,他独避狂潮,选育极晩熟品种,研究配套延后促晩高效栽培及冷藏保鲜技术,解决反季节、元旦、春节供应,打造了一批赢家。面对入世,冬枣炒遍地,他再辟蹊径,选育超早熟品种,研究配套高效促早栽培技术,抢滩超前反季应市,再造了一批赢家。郇树峰和研究所的名声早已经远传出了陕西,在全国的枣业市场也取得了响当当的名气。再接再厉的郇树峰又向 “免需冷”品种、温室两熟专利技术进行了激情冲刺,以抢占6—7月份及霜后供应。

随着研究所被中国农技协、中国保鲜工程协会、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吸收为会员单位。为推动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山西、云南农大、河北省果树研究所、陕西省林技推广站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建立了长期协作交流关系。2003-2006年两次承担国家“鲜枣一年两熟”科技攻关项目,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鲜枣两熟之先例。2005年与2008年先后2次经专家组验收通过,其强制再生两熟栽培技术填补国内外空白。专家验收组给出的结论是:资料齐全、数据详实、技朮路线明确、研究工作扎实。一、填补了中国大枣“一年两熟”的空白;二、改写了古今鲜枣的应市常规;三、打破了“枣树需冷论”的千古神话;四、破解了北方鲜枣在南方“低积冷”“ 微积冷”地区结果难、难丰产的难题。

2008年“免需冷”大枣一年两熟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ZL200610041903.X),创下了鲜枣亩效超十五万元的辉煌业绩,并在浙江、辽宁、新疆、云南、江西等省区推广普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他本人被授予西部大开发“百佳开拓者”荣誉称号。2009年,荣获“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杰出贡献奖”,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创新研究所聘为兼职副所长,并晋升为高级农技师。11月1日在第十六届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与11月12日在西安举办的“2009?第三届国家专利活动周”中,郇树峰的“泾渭鲜枣一年两熟”发明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作为优秀专利项目展示。2010年被载入《中国发明专利人年鉴》。2011年9月“泾渭鲜枣温室两熟栽培技术”项目在第十九届全国发明与专利博览会上荣获铜奖。2012年再次承担西安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高陵县温室鲜枣一年两熟栽培技术示范园》项目进行推广。

2005至2012年八年生产实践表明,泾渭两熟大枣亩收入15万元以上。与此同时,郇树峰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得国家学术论文二等奖,他本人也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聘为特约研究员,还被中国管科院创新研究所聘为兼职副所长。? 著名枣树专家、西农大教授李养志、吕平会等给予高度评价:大枣一年两熟技术是中国枣业史上一场开天辟地的革命!时任中国园艺学会会长、西农大博导贺普超教授挥豪题词:“使中国大枣一年两次成熟,是一项重要的创造性科技成果。”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重大突破……

壮志未酬泪满襟

寒风萧萧,疯长的的蒿子杂草一片枯黄,拨开这一人多高的荒草,68岁的郇树峰忧心忡忡地指着被拆的围墙,残破的大棚,忧心忡忡地说“去年7月、11月我的试验基地两次遭到封门堵路,摧毁大棚作物,今年2月两个大棚说推就给推了,我给区上领导都反映过情况,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笔者了解到,试验基地所在的西安市高陵区崇皇街办紧挨泾河工业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善,路边随处可见被围墙圈起来待开发的土地。据老郇介绍,试验基地位于原五丰公司的农业园区内,后来五丰公司跑路后,由于研究生产所需,2004、2006年他又先后与西安高校后勤处、高墙村委会签订了11栋温室(占地27亩)土地承包合同。原合同交费单显示承包费为每年21800元,承包期截止2021年,其中合同还规定甲方高墙村委会向乙方提供水电、大棚维修等服务。他陆续投入100多万元,在棚区建起保鲜试验库、商品保鲜冷藏库、大枣多熟试验基地。中国两熟大枣栽培技术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并取得良好效益的。

2013年北区推进到高墙村,原五丰公司棚区600亩大棚被拆除,土地储备待用。原崇皇乡政府以每亩5000元补偿,要拆他所6亩资源圃及11栋温室大棚和180多立方容积的冷库,由于与实际价值差距过大,双方终未达成共识。自此,他的研究所丧失了甲方的合同保证,试验基地的生产环境开始恶化:断水(连吃水也在几公里外拉)、围墙被拆挖的残缺不全,拾荒的、割草的、挖宝的、遛狗的、撵兔的、遛弯的人流不断,致使3栋大棚保温材料被盗、棚体毁坏、名优枣树被盗,损失巨大。同时,由于20余年的风雨侵蚀,棚顶钢管几近腐朽大部断裂,卷帘机不能运行,如此无法保温的危棚,连更换棚膜都得十分小心,每遇狂风大雪都有垮塌的危险,直接导致研究、生产无法继续进行,原本6月中旬上市的头茬大枣推至8月才能成熟,使两熟变成了一熟,给大枣一年两熟技术的推广普及造成严重(毁灭性)的影响……

老郇说,十多年来,历届政府对他的枣业科研工作都给予了极大关怀和支持,研究所也被央视及各大媒体关注、报道,面对头疼问题,他没有向媒体寻求帮助,也阻止了员工、家人儿女们的一切过激想法,从去年开始,他一直通过打书面报告、写私密信件等理智冷静的方式向各级政府领导请求协调解决生产环境问题。

曾让他欣喜的是,2015年8月,区上领导在他的报告上作出了批示。但也不过是空欢喜一场,此事不仅仍然无人过问处理,反而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 2016年2月研究所的两栋大棚被推毁,一晃年关将近,既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连个确切的说法都没有。

郇老告诉笔者,1990年以来,他跑便全国各地搜索特色品种168个创建种质资源圃,在试验基地建起保鲜试验库、商品保鲜冷藏库、大枣多熟试验基地耗资近200万元,而2013年崇皇街办仅以每亩5000元的补偿要拆除试验基地。为了客观公正起见,他先后找了西安两家评估公司,初步测算他的试验田基地搬迁损失将在500到800万元。而按照乡政府的赔偿标准,每棚最多补偿6000元,折合下来也就不足十万元。面对如此巨大的悬殊,无奈之下老郇找到高陵区区长范九利,但也无济于事。

事实上,不仅老郇难以接受这样的补偿标准,就连该领域的一些专家也提出质疑。西安市果业推广技术中心研究员郭晓成认为,暂且不说老郇许多枣树名优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还获得西安市科技进步奖,仅就他从全国各地花大钱出大力千辛万苦收集来的168种种质资源圃就是相当有价值的。这种大型树木移植后成活率难以保证,肯定会造成重大的损失。郭晓成认为,对于科研单位或者有科研价值的产品的补偿应该和普通的农作物区别开来,最起码应该请相关专业的科研院所和单位评估后在再作出双方都能认可的赔偿标准。

对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林研究所所长吕会平教授也认同,他认为大枣一年两熟技术在全国都属于技术创新与突破,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也有助于农民增产增收。目前对于这类拥有科研价值的农业项目拆迁补偿方面也属于政策空白。一刀切的做法不适用于这类科研项目,国内一般做法是寻找双方都能认可的权威专业机构对项目进行客观评估,在双方都接受的基础上协商补偿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某种程度上说,科研成果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它推动时代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功德无量的。老郇倾注20多年心血,创办枣树研究所,在科技创新之路上迎难而进,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成就,为当地枣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连同他上世纪80年代全面参与的“菜篮子”工程,他作为一个农民专家,对当地及周边菜农、果农的增收,对科技发明成果反哺农业,对周边致富兴家迈入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真可谓是“三农”的功臣。可如今,三年多过去了,研究所不仅经济损失惨重,更让他痛心疾首的是,这一变故造成环境恶化,让他已探寻并发现的一年两熟天然温室的“新大陆”项目遭遇搁浅,使他探索任意成熟、四季成熟等枣业界国内外研究的前沿课题无法进行,这个损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采访临结束,老郇动情地告诉笔者,他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他自己的得失荣辱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他实在不忍心二十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更不能让前景无限的一年两熟天然温室的“新大陆”及任意成熟、四季成熟枣业课题梦断高陵。他衷心地希望当地政府能够体念一个老农民专家的用心良苦,妥善解决当下的问题,同时也热切地期待有识之士能继承他的事业,他定倾其所有奉献一切经验、成果、技术,宁可舍老命配君子进驻“新大陆” 保驾护航,创建“世界一号大枣园”,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枣业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这就是他个人的“中国梦”!莫让“三农”功臣洒了血汗再流泪了!

阀门公司

上海阀门厂家

砾石阻火器